一键注册,浏览隐藏内容,结交更多鹰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苍鹰猎兔 于 2011-1-25 23:39 编辑
新华网吉林频道1月10日电(记者周长庆、张建)为弘扬中国的鹰猎文化,中国"鹰屯"打渔楼首届鹰猎文化节1月8日到9日在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乡渔楼村成功举办,使得远道而来的人们见识到了这一古老文化的悠久与神奇。
"鹰把式"在中国鹰屯打渔楼首届鹰猎文化节上 在本届鹰猎文化节上,当地的驯鹰手--俗称"鹰把式"的数十人在为游客们展示了驯服的雄鹰和壮观的鹰隼捕猎场面的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零举例接触雄鹰的机会,让他们对鹰猎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据了解,长白山下松花江边这个叫"打渔楼"(努尔哈赤命名)的村子,曾是金代文明的发祥地。顺治十四年(1658年)清廷在松花江边的吉林乌拉设立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作为皇室贡品基地,这里便成为清朝"狩猎八旗"兵丁世居的基地。自此,为清廷驯养猎鹰并进贡就成为打渔楼村满族男子光耀门楣的使命,村民们也将清代的渔猎习俗薪火相传延续至今,尤其是捕鹰、驯鹰、放鹰习俗更为突出,形成了厚重的鹰猎文化。
鹰,是中国北方民族心中的神鸟,驯化猎鹰是满族等狩猎民族的传统技艺,其渊源可追溯至满族的先民女真人。女真人狩猎,以鹰犬为伴,他们把猎鹰中的极品叫做"海东青",意为"从大海之东飞来的青色之鹰"。驯鹰的传统在这里流传了近千年。
"鹰把式"在中国鹰屯打渔楼首届鹰猎文化节上 201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由亚欧非11个国家共同提交、参与审议的鹰猎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于种种原因,拥有悠久鹰猎文化的中国不在这11个国家名单之列。
著名东北民俗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说,中国是个鹰猎历史大国,目前有着最大的鹰猎人口,吉林打渔楼村是世界鹰猎文化的代表性区域和典型性区域。在鼎盛时期,这个村子从事驯鹰、养鹰户达到全村的70%以上,现在全村仍有养鹰户50多。上个世纪80年代,该村就被吉林省有关部门命名为"鹰屯",后来"鹰把式"赵明哲又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近年来,该村引起学者和媒体等多方面广泛关注,并拍摄成多部影视片推向国内外,使得该村闻名遐迩。
"鹰把式"在中国鹰屯打渔楼首届鹰猎文化节上 本届鹰猎文化节活动主要包括"鹰王收徒"、雪野鹰猎、参观鹰猎文化陈列馆、到"鹰把式"家里做客、感受民间风情等活动。游客和来宾跟随着"鹰屯"的数十名"鹰把式"一同驾鹰走入茫茫雪岭,体会到古老的狩猎文化,观赏了独具特色的满族大秧歌和"鱼灯"、"鹰灯"、冰灯、雪灯,领略了古老的萨满祭祀鹰神仪式和现代"鹰把式"祭拜山神活动,还欣赏到松花江上绮丽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 一家的"鹰把式"在中国鹰屯打渔楼首届鹰猎文化节上 曹保明说:"目前吉林省的鹰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新疆柯尔克孜族的鹰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我国目前最具鲜明特色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吉林的鹰猎文化依然活态地存在于民间并生动地传承着和延续着。'鹰屯'渔楼村就是典型代表。"据他长期跟踪研究,"鹰屯"目前有祖传捕鹰驯鹰的能手50多人,加上辐射周边的鹰猎文化传人大约在200人左右。这项由历史上民族和家族传承下来的鹰猎手艺是空前的,也是独一无二的。村里还有几位"鹰把式"被军队机场高薪聘请去为飞机驱鸟。 猎鹰在文化节上唱主角 "吉林省将加大力度实施对这项珍贵的文化资源项目的扶持。通过举办'鹰猎文化节'等活动,吸引人们走入'鹰屯',领略长白山鹰猎文化的独特魅力,使这一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他说。(完) 相关链接: 深度守望我们的"鹰猎文化"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 曹保明 曾获得中国优秀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的"鹰王"赵明哲(右一)举行收徒仪式 最近,有一个振奋的消息传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事情的产生来自于11月15-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有比利时,捷克共和国,法国,韩国,蒙古,摩洛哥,卡塔尔,沙特阿拉伯,西班牙,叙利亚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十一个国家发出提案,要求将"鹰猎"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名录并获得批准。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史上最大的提名案。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在题词中写道:"……这是国家间合作的杰出范例。" 曾获得中国优秀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的"鹰王"赵明哲(中)举行收徒仪式 在此之前,国际上的文化遗产联合提案获批准项目最多只有二或三国,如我国与蒙古联合申报的长调,与阿塞拜疆联合申报的十二姆卡姆等。这次"鹰猎"被正式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使我们看到了鹰猎文化的深入性和覆盖性。就这十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背景来看已经覆盖了中欧,东欧,中非和亚洲等国家和地区。这说明"鹰猎文化"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它依然活态地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社会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也成为全人类联合去保护和延续传承的重要的文化。 满族的萨满在举行祭祀鹰神的活动 其实,就鹰猎文化来说,中国应该是世界范围内最有权威发言权的国家之一,而在中国,吉林又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省份之一。目前,吉林省的鹰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新疆柯尔克孜族的鹰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我国目前最具鲜明特色的文化遗产。 满族的萨满在举行祭祀鹰神的活动 吉林鹰猎文化的产生有久远的历史,远在唐和渤海时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东北土著民族就是鹰猎民族,满族对鹰猎文化的贡献举世无双。辽时的女真人已非常熟练地用鹰雕猎取飞禽走兽,辽帝也喜爱鹰猎,每年例行春秋捺钵,率领文武百官在荒野旷地举行放鹰观赏鹰猎。历史上,辽帝曾命女真人岁贡海东青(鹰的极品),并派银牌使者到女真居住区强行索要,因此激起女真人的激烈反抗,成为引发辽金战争的因素之一。金代有明确规定,被流放到东北的"流人"如能进贡海东青便可获赏并赎罪。清代朝廷还在内务府都虞司专设"鹰鹞处",开设"鹰坊",而吉林打牲乌拉衙门还组建了"狩猎八旗",那些专门捕鹰的八旗兵丁个个都是捕鹰、驯鹰并贡鹰和以鹰进行狩猎的高手,使吉林的鹰猎文化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文化。 "鹰把式"在出猎前举行祭拜山神仪式 其实无论是东欧,中欧,中非和亚洲等广大区域的国家和民族,从事鹰猎活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鹰猎首先能锻炼人的精神,增强人的智慧和体魄。那是一种走入自然,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吃苦耐劳而赌命山林的原始活动,面对雄鹰猛禽的袭击,人能够捕获它,并驯化它,这是人类智慧的崇高顶点。难怪世界上这么多国家和民族崇爱这项文化活动,这是因为人类能从这项生存内容中得到智慧和力量。可以这样说,中国是个鹰猎历史大国,目前有着最大的鹰猎人口,而就我们吉林来讲可以是世界鹰猎文化的代表性区域和典型性区域。值得说明的是,时至今日,吉林的鹰猎文化依然活态地存在于民间并生动地传承着和延续着。 "鹰把式"在出猎前举行祭拜山神仪式 首先,它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广泛的区域性。
在历史上,历代的鹰猎过程都是无形中提高了人们的精神素质,强化了原住民的生存精神,使得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民族充分领略了鹰猎文化的强劲和丰富。人与动物相处,人才是真正地融入了自然,这使得人充分地意识到生命与自然的关系,也感悟到人与这种文化的相依相存的意义。鹰猎文化直接影响了人的生存观念和态度,形成东北人的性格和气质。特别是生活在这里的民族还创立了鹰狩猎之后将鹰重新放飞蓝天的规俗。他们不但掌握了繁多的驯鹰技艺,还把人类尊重生命的品质融入到这种行为中去,这是吉林鹰猎文化的独特之处。鹰猎文化在吉林民间刻骨铭心,许多家族和村落被人称为鹰猎家族和村落,这是吉林鹰猎文化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标志性条件。
"鹰把式"与他们心爱的鹰隼做出猎前的准备 同时,吉林拥有鹰猎文化的广泛存在性。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通过文化调研和普查我们发现,吉林省的鹰猎文化区域非常广泛。仅就清时期打牲乌拉实行"贡猎"的鹰文化圈来看,从吉林的乌拉街北至舒兰法特,南至吉林蛟河,西至左家镇,东至舒兰东部,西北至今天九台的莽卡,其塔木,胡家,八台岭等地域或更为广泛的张广才岭一带的五常,沙河子,大海林和牡丹江一带,在这样广泛的区域内,围绕着吉林乌拉街为鹰猎文化中心的鹰猎文化圈已层层扩散,并逐渐地定型完整和辐射开去。可以这样说,吉林的鹰猎文化受众面已达到世界鹰猎文化的要求性,并且有自己的特点性。 "鹰把式"与他们心爱的鹰隼做出猎前的准备 按世界文化遗产条件规范要求,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具备这样四点条件:一是要有久远的历史;二是要有活态的存在;三是要有此项文化的传承人;四是要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仅就以上的标志性条件,吉林的鹰猎文化已经具有了这样的资格。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吉林省命名了"打渔楼村"为"鹰屯",这真正地恢复了这个有着久远鹰猎历史村屯的历史面貌。九十年代中期又命名该村中著名的鹰猎能手赵明哲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现在这个村落里发现有祖传捕鹰驯鹰的能手五十多人,而且如果加上辐射该周边市县和村屯的鹰猎文化传人大约在二百人左右。可以这样说,这项由我省历史上民族和家族传承下来的鹰猎手艺是空前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鹰把式"与他们心爱的鹰隼做出猎前的准备 还有一项内容我们必须说明,联合国所规范的鹰猎文化遗产明确指定为鹰的捕获和驯化技术,而不是杀戮和买卖,推行和维护的是人类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背景的保护。捕鹰和驯鹰并不破坏动物保护法。如东北吉林满族先民们所遵循和遗留下来的捕鹰规范中就明确规定,每年春季,要将辛辛苦苦捕来的又辛辛苦苦驯化的鹰"放归",是让它们回归大自然中去生儿育女,这才保持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和自然风貌的永续。对那种伤害鹰,买卖和破坏族规者,鹰猎区域的大众至今还在深恶痛绝。这表述出鹰猎文化的珍贵价值性,也是我们需要坚持和延续的观点和观念。 "鹰把式"与他们心爱的鹰隼做出猎前的准备 毫无疑问,在目前"鹰猎文化"已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加强对这种文化的抢救,挖掘和保护,并逐渐由禁止转向有效管理和辅导,使这项珍贵的文化成为振兴地域经济,发展我省文化产业,推动和提高我省文化知名度,走入世界文化强盛区域行列的重要条件。 "鹰把式"利用猎鹰集体打猎。 我们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用不了多久,吉林的鹰猎文化将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热点内容。事实上,作为拥有"鹰屯"之名的吉林乌拉街打渔楼村在长时期以来就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的旅游文化盛地。每天,来自天南地北和中外的各种专家、学者、有识之士和群众游客不断,村里的肖书记曾经叫苦不迭,简直接待不过来。但是,我们在高兴我们吉林有了这样多彩和厚重的文化遗产资源存在的同时,又有一种担心,那就是"鹰猎"文化实际状况的濒危和消失。有些家族传承人由于我们对他们的关注和保护不够,有的已经失去了传承能力,轻易地放弃了祖先传承下来的珍贵的鹰猎手艺和技能;有的由于这种文化得不到保护和政策上的支持,不得不忍痛转行,甚至搬出了"鹰屯"自谋他业。更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种文化在一些人的认识中始终得不到重视,又缺乏支持,使得这种文化在传承人陆续逝去,艺绝人亡的处境下,更加的艰难,成为真正的濒危文化了。 "鹰把式"利用猎鹰集体打猎。 现在我们值得庆幸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这项文化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保护项目确定下来,因此我们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针和政策,实施对这项珍贵的我省独特的文化资源项目的扶持,要组建专家组开展调研和保护,建立活态鹰猎文化博物馆,举办"吉林省鹰猎文化节",吸引中外游客走入吉林,拓宽和扩大长白山文化概念,开发和拓展旅游文化的深度性和精彩性,使吉林真正以资源文化大省和特色文化大省的资格进入世界城市和区域的行列。(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