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注册,浏览隐藏内容,结交更多鹰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觉得应该接受媒体采访 有些不成熟的想法,很可能错误,仅供参考。 首先,我觉得应该接受采访。养鹰驯鹰的把式接受媒体采访,已有先例。例如大家都知道的吉林打渔楼的赵明哲,就多次接受媒体(包括中央一级媒体)采访,并被广为宣传报道,他还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鹰猎的传承者。再说,有关部门倘要采取更为严厉的查禁措施,是无需通过媒体当诱饵的。因为法律明确规定,鹰隼是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严禁个人捕猎、饲养;而且鹰隼猎杀的各种鸟类也是禁止捕猎的(野兔、山鸡等是否在内,我不清楚)。那么,为什么政府并没有严格查禁民间的鹰猎活动呢?我认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因为这里有比较复杂的情况:一是鹰猎是祖宗遗传下来的一门技艺,已有几百年历史。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严查厉禁,让这门技艺和这份遗产在我们这代人手里绝灭,必须考虑如何面对历史和子孙后代的问题!二是民间真正的鹰把式恪守着一条祖训:每到春天必须把鹰隼放归山林,让它们去生儿育女繁衍后代。鹰猎之所以能传承几百年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三是欧美发达国家有着远比我们严格完备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但也没有一概禁止民间鹰猎活动,而是制定一系列条例和规定将其纳入政府的管控之中,特别是允许民间人工繁殖鹰隼以保护野生资源。惟其如此,政府对大量捕猎、贩卖鹰隼的活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而严查厉禁,但没有对民间鹰猎采取同样办法。当然,楼上各位说得不错,接受采访以低调为好,万勿夸张。 其次,接受采访要以我为主,话语权要尽量掌握在自己手里。新闻理论中有个“议程设置”问题,通俗说,就是“说什么”的问题。记者采访前都有准备,希望你说什么早已心中有数。“议程”在他那里早就“设置”好了。但受访者不能完全被记者牵着鼻子走,而要在满足其采访要求的同时,坚持说出自己想对广大受众表达的内容,即使这些内容并不是记者特别感兴趣的。这就需要同记者一样,接受采访前做好你的“议程设置”,也就是说,你想通过采访向社会大众表达什么内容,必须早有准备心中有数。但实际上,你的“议程”与记者的“议程”往往并不一致。你既不能完全按记者的“议程”而失去自己的话语,也不能完全不顾记者的“议程”而一味自说自话。这就需要认真仔细地倾听和理解记者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或“据题引申”(顺着记者的话题说自己的话)、或“借题发挥”(借着记者的话题生发开去说自己的话),甚至抓住有利时机(如快结束时)直接提出自己的话题(如要求补充几句等等)。最后,结束采访时,应委婉提出正式刊发前希望阅看准备播发的稿件,主要了解稿件是否收纳了受访者希望表达的内容。如没有或内容有误,应该与记者进一步协商解决。 再次,受访者应该“设置”的“议程”。起码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 理直气壮地宣传鹰猎爱好者是真正的爱鹰、护鹰人。充分利用现实中的材料,宣传鹰猎爱好者恪守祖训,每年春天放归鹰隼,平时救助鹰隼的事例;并已成为鹰猎爱好者的自觉行动,逐渐成为风气; 第二, 理直气壮地宣传鹰猎爱好者以传承、发扬中国鹰猎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生动事实,打渔楼的赵明哲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三, 虽然在鹰猎爱好者手里也有伤鹰、死鹰发生,但比较而言,爱鹰、护鹰、救鹰的事例更多; 第四, 创办专门的鹰猎网络和其他媒介,大力普及鹰隼知识和传授驯养技巧,使更多的人了解、爱护、救助鹰隼;搭建鹰猎爱好者互相切磋、交流技艺和借鉴国外鹰猎活动的平台; 第五, 我们的“愿景”:希望能在条件成熟时,使鹰猎活动合法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1)希望借鉴国外做法,逐步建立鹰隼人工繁育基地,不仅保护野生资源,而且培育鹰隼新品种,使鹰猎活动可持续进行、鹰猎文化可传承发扬; (2)在鹰猎活动合法化的前提下,逐步提高鹰猎活动的门槛,例如经过国家有关部门考核,颁发“驯鹰师”证照;新手必须由合格“驯鹰师”指导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参加鹰猎组织和活动; (3)逐步创造条件,出版中国的鹰猎专门刊物等传播媒介。 以上各项未必能在一次采访中全部表达,但至少可以宣传部分内容。 欢迎批评,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