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注册,浏览隐藏内容,结交更多鹰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四 在《十三经》本文、《史记》、《汉书》中,都找不到华夏民族或外族在西汉以前鹰猎的明确记载。由于鹰隼是应时迁徙的候鸟,我们的先人在将它驯化之前,对它的生活习性有许多隔膜的地方。《夏小正》、《月令》都有’鹰化为鸠,鸠化为鹰的误说,可以确知的,是古人似乎一度掌握了生捕鹰隼的技术。《周礼·秋官司寇·羽是人》‘羽是氏掌攻猛鸟,各以其物为媒而掎之。以时献其羽翮。’郑玄注:‘猛鸟鹰隼之属,置其所食之物于绢中,鸟来下则掎其脚。’贾公彦疏;‘若今取鹰隼者,以鸠鸽置于罗网之下以诱之。’虽然目的在于取其羽翮为‘车饰及旌旗之用’孙诒让语,但其间或许有一笼养的过程。从词语史的角度看,鹰犬、飞鹰走狗(犬、黄)、鞴鹰绁黄、臂鹰、控鹰等词汇多在东汉时期开始出现(前此述猎事多‘犬马’连的辞例),鉴于国人用犬狩猎非常之早,一旦引入猎鹰,‘獾狗大鹰’同猎就成为一种自然合理的组合,我们大致可以假定‘鹰犬’这类词语出现在鹰狩的技术行世后不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东观汉记》卷八《耿恭传》恭坐将兵不忧军事,肆心纵欲,飞鹰走狗,虏至不敢出,得诏书怨怼,征下狱。卷十八《赵勤传》:(桓)虞叹曰:善吏如使良鹰,下鞴即中。《后汉书》卷十《和熹邓皇后纪》:悉斥卖上林鹰犬。卷五十一《李陈庞陈桥传》:虽展鹰犬用,顿毙胡虏之庭,魂骸不返,荐享狐狸,犹无以塞厚责,答万分也。
卷五十四《杨震传附杨赐》:观鹰犬之势,极磐荒之游。
《太平御览》卷九二六引《益部耆旧传》:广汉冯颢为谒者,逐单于至云中。大将军梁冀遣人求鹰,止晋阳舍,(使)人不避颢,颢收之。使人击鹰而亡也,颢追捕甚急,冀辞乃免。《三国志》中事例更夥,此不具引。
史籍中关于鹰猎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出于上引《东观汉记·耿恭传》恭‘飞鹰走狗’的一则。捡《后汉书》卷一九《耿弇传》;‘(建初二年)其秋,金城陇西羌反,----乃遣恭将五教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明年秋,烧当羌降,防还京师,恭留击诸未服者。---初,恭出陇西,上言---由是大忤于防。及防还,监营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作征下狱。’‘飞鹰走狗’诸语显出于李谭奏文,范书则有削省,遂为后来的类书及考史者所忽略。耿弇受劾约当西历公元78或79年。
同样的,西汉以前诸子书没有鹰狩的记录,可检得的是东汉以后的子部书:《潜夫论·明忠篇》:若鹰也---然猎夫御之,犹使终日奋击而不敢怠。《抱朴子·金丹》:或飞苍走黄于中原,或留连杯觞以羹沸。西汉时期赋体盛行,表现狩猎声场景的大赋很多,我们在司马相如、枚乘、扬雄等人的辞赋中乃至书、檄、表、启中都看不到涉及猎鹰的描写。迟至东汉才大量出现:崔骃《七依>:‘乃命长狄使驱兽,夷羿作虞人,腾句(勾)喙以追飞,骋韩卢以逐奔,弓弹交,把弧控弦、弯繁弱,鼓千钧、死兽籍籍,聚如山,----’
张衡《西京赋》:乃有迅羽轻足,寻景追括,鸟不暇举,兽不得发,青骹挚于鞴下,韩卢噬于绁末。
崔骃《与窦宪书》:‘主薄崔骃言:今旦汉阳太守棱率吏卒数十人,皆臂鹰牵狗,陈于道侧,欲上幕府。骃闻《传》曰:禽兽之皮,不足以备器用,其肉不可以将献养,则公不举焉,礼:公候非兕靡射,且以服猛为民除害,因以登临器械也。故晋唐叔射兕于徒林,以为大甲,夫鹰犬所获,不过雉兔,而有历险阻之难,斯乃细人匹夫之事,非王公大人所为要资也。幸和充下馆,序在众贤后乘,是以竭其惓惓,敢进一言。(严可均《全后汉文》卷四十四,文末标:又《御览》九百二十六引《后汉书》
检《御览》所引仅为此书笺片段,其原始出处仍有待考索。窦宪授车骑将军击北匈奴,以骃为掾,事在章和二年(公元88年),永元元年(公元89年)以功授大将军。《后汉书·崔骃传》:‘宪擅权骄恣,骃数谏之。及出击匈奴,道路愈多不法,骃为主簿,前后奏记数十,指切长短。宪不能容,---永远四年,卒于家。’《笺》应作于永元89年前后,《笺》中‘汉阳’当指凉州刺史部汉阳郡,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北。
《七依》描写的显然是权贵阶层的大型狩猎场面,不仅为‘细人匹夫之事’。写作的时间显然在《与窦宪书》之前,或许是崔骃早年游太学向天子献赋时所作。出于同一作者的笔下,一则以繁缛的辞藻作夸张的描写,一则引据经传正辞规劝(窦宪出猎大概不免有扰民的行为),使我们更具体地认识到中古文学的‘文’、‘笔’之分。
驯鹰的专门著述也出现在东汉》《三国志·魏志·夏候尚传附子玄传》裴松之注引《相印书》;‘---仲将问长文:“从谁得法?’长文曰;‘本出汉世,有《相印》、《相笏》经,有又《鹰经》、《牛经》、《马经》’”。《汉书·艺文志》数术略形法类仅有《相六畜》三十八卷,此《鹰经》当出于班志之后。
五 文字学家析解甲骨文金文字形,也涉及鹰猎的问题。《说文解字》鸟部:“雁,鸟也。从佳,瘖省声。或从人,人亦声。鹰,籀文鹰,从鸟。”此雁字今人一般都释为鹰。有的学者认为造字之初,“鹰”字的构形即与驯鹰相关:大徐本《说文》引徐锴:鹰随人所指踪,故从人。王国维《毛公鼎考释》:鼎文膺作鹰,即《说文》鹰字,其字从鹰下,从人从,亦(腋)之侧视形也,---古人养鹰常在臂亦间,故从些会意。又《史籀篇疏证》:鹰常在人臂,故字如此作。并知臂鹰之俗,上古已有之矣。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古者田猎,以鹰犬逐捕兽,故二者皆人所常畜,鹰字从人,与伏字从犬从人同意,以二物与人为最近也,小徐谓鹰随人所指踪,盖亦就田猎时言之耳。----从人之反文,明此鸟常依人以行也。但其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徐灏《说文段注笺》:盖雁飞欹斜成列,故从仄、隹。鹰则独飞,亦有欹斜之势而疾焉,故从病。孔广居《说文疑疑》雁字从隹,从人,从疾省,隹攫鸟而食,同类相残,人所疾恶也。方浚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后象厂坼,则象山石坠落之形。高鸿缙《中国字例二册》:今按后为声符,非会意也。
诸家纷纭,迄无定论,雁、鹰系联为一字,仍有疑蕴。徐锴、王国维、张舜徽的解说都脱不了,“以今度古”的嫌疑。王鸣盛《蛾术编》就很明白地说“此条雁疑窦尚多,殊不可解。”窃以为鹰字经变易后才从人,从人是由于鹰、雁都是古人狩猎的对象,也是制箭的材料的来源。其中可能还有早期动物崇拜的因素,所以《易·解卦》说:“公用射隼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汉代遗存的实物可与文献相互印证。闻宥先生《广汉所出永元八年砖跋----关于古代鹰猎的一则札记》,订正美国人沙费尔(edward h schafer) 《唐代的鹰猎术》(falconry in times)鹰狩图画最早见于公元二世纪山东长清县孝常山石刻的说法,用四川广汉出土的汉代条砖加以论证:“广汉的砖文,则一面为臂鹰的画像,另一面的题字明明为‘永元八年’,相当于公元96年。----即遗物所见,最早为一世纪末的画像。”今日所见汉画像石、画像砖中鹰猎的场景有多例,虽不能一一考知确切年份,但考古鉴定均为东汉中晚期,无一例为西汉时期。
六 鹰猎是否出自中国本土?闻宥先生《砖跋》引劳费儿(b.laufer)《汉代陶器》(chinese pottery of the han dynasty,1909)"此习起自中亚草原,乃突厥先民之风尚,其后分道传播,一道入欧洲,一道入中国”之说:《大英百料全书》的“猎鹰史”词条说:猎鹰术在文字产生之前已产生,碑铭记载公元前十三世纪西亚的赫提人已发明这一技术:考特维尔德猎鹰中心的《猎鹰简史》一文说:“猎鹰 术公前2000年出自中国,甚至可能冰河期时代晚期已被使用。从远东传入印度、巴基斯坦、中东、非洲和欧洲。对照前文所引中土文献,应以劳费尔所论更有理据。这种传播可以是李约瑟等人所讨论过的”激发性传播”,即“一个人也许只是听说世界上某遥远的地方有某一种技术存在,也会受到启发完全用自己的方法重新解决那个问题”。《四部丛刊》本《元朝秘史》卷一记载蒙古人的一位先祖孤身出走,饲鹰取食:那般住的时分,孛端察儿见有个雏黄鹰拿住个野鸡。他生计量,拔了几茎马尾做个套儿,将黄鹰拿着养了,---如此过了一冬,到春天鹅鸭都来了,孛端察尔将他的黄鹰饿着,放飞拿得鹅鸭多了,吃不尽,挂在各枯树都臭了。
此孛端察尔故事在《秘史》成书前也许曾长期口头流传,可以帮助我们想见更早以前中亚“突厥先民”初习鹰猎术的情形。
传布驯鹰术的或许是行走各地的商旅:中阿含经,教昙弥经第十四:世尊亦再告曰,昙弥。往昔之时,此阎浮洲有诸商人,乘船入海持视岸鹰行,彼入大海不远便放视岩鹰。若视岩鹰得至大海岸者,终不还船,若视岸鹰不得至大海岸者,便来还船。(《大正藏》第一册)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矅经二十七宿所为吉凶历:估客上道商主过碛,调伏畜生教习鹰犬
《大正藏》第21册) 《阿含》等小乘诸经据说成文于佛灭后一百年内,如汉译无讹误,时印度行商已掌握 驯鹰的技术。佛教密宗立派很晚,但收入密教部的若干杂密经咒写成较早,仍可见出次大陆西北及中亚民俗古风。印度的鹰猎术可能还远播至中国西南。宋范成大《滇海虞衡志》卷六:“滇人喜赶山,多畜鹰,臂之者盈市,此皆效用于人之良禽也。”而云南在张骞时代就己通天竺,“道便近”(《史记·西南夷列传》)。
中亚西域民族的迁移也是促成传播的因素。公元一世纪前期,东汉立国之后,西域重新开通,同时北方羌、胡、氐及鲜卑、乌桓大批入西北、东北内地杂居,而耿恭、窦宪作为军事将领,都曾出塞作战和在西北境领兵。当时门阀大族势力强盛,有相当的物力、仆役可供驱策,沾染外民族的风尚之后,遂有养鹰猎鸟之新法。其传入与流行与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大体相当。东邻日本的驯鹰术,则是从中土传入。据成书于712年的《古事记》,鹰狩约在四世纪被引入日本。
鹰猎虽仅为一种末技细事,向来不为史家所措意,但在各地播迁的情状相当复杂,中古以后,其术大盛于中国本土,至金元而不衰。历代人士习见熟闻,往往就遂认取为华夏民族远古以来固有的事物,衍生种种附会的记载。澄清相关的史实,反过来也可以帮助我们纠正古文字考释中沿袭的误说:作为判断两魏晋南北朝间诸多托名著作著述时代的一项依倨:为《汉语大词典》等辞书的相关条目提拱更早的书证。大凡古代事物的辩证,说有易,说无难,而中外文献浩如烟海,非加穷治,不可能得确论。现今各地新史料层出,中外文献交流日趋便利,有心的研究者续加考索,则发碁疑蕴,补正本文的阙失,当在不远的将来。
本文转自《中国鹰猎》——秋敛冬藏 |